竹子以其繁多的品种、优美的姿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造景素材,在我国皇家园林、私家园林、寺观园林中均曾广泛应用。
《拾遗记》中记载“始皇起虚明台,穷四方之珍.得云冈素竹”。大意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,建“上林苑“从山西云冈引竹子到咸阳,这是我国历史上用竹子造园最早的文字记载,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。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兴起,在皇家园林和宫宦私家园林植物造景中采用了大量的竹子,无论是“竹柏荫于层石,绣薄丛于泉侧”北魏御苑“华林苑”,还是“莫不桃李夏绿,竹柏冬青”的洛阳显贵私园,都有竹子的倩影。唐代王维辋川别业中以竹子命名的就有斤竹岭、竹里馆等,当时已形成“有地唯栽竹,无家不养鹅”的风气。南宋周密兴叹吴兴宅苑“园园有竹”。至唐宋竹子造园达到了全盛时期,明清时期宅院中竹子造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,形成江南园林中的—大特色。许多园林以竹命名,仅扬州就有莜园、水竹居和听萧园等,以竹命名的景点就更多了,笼烟筛月之轩、花潭竹屿、竹楼小市等,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也有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,如网师园的“竹外一枝轩”、沧浪亭的“翠玲斑”、留园的“碧梧栖风”等。扬州的个园更是因园主人性爱竹,以竹文化为主题进行植物配置,春景用刚竹,夏景用水竹,秋景用四季竹,冬景用斑竹,幽篁满园,密莜成片,产生“竹枝石块两相宜,群卉群芳尽弃之,春夏秋时全不变,雪中风味更清奇”的意境。因竹境通于禅境,在寺观园林中也常以竹造景。 在佛典中“青青翠竹,总是法身”,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牟尼和中国佛教中最熟悉的观音菩萨,特意选择幽静、清雅的竹园讲佛法,做道场,不能说是一种巧合,说明竹子作为一种“法身”,已深深融人了中国佛教。现在很多竹种的名称也还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,如体态和蔼的是观音竹,竹节象弥勒佛肚的是佛肚竹,竹杆基部如十八罗汉的是罗汉竹,烟雾缭绕中诞生的是紫竹,僧人手中捏出的是方竹,以及贵州的焚净玉山竹,四川的金佛山方竹,湖南君山的圣音竹等等。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普陀山上有“紫竹林”,九华山上有“闵园竹海”,蛾眉山万年寺内翠竹丛生;天台山国清寺门外修竹夹道,四川乌龙寺山道两旁竹林茂密,江苏兴福寺内竹径通幽。北京位于竹子分布的最北缘,但寺庙栽竹却极为普遍,仅《长安客话》和《帝京景物略》,就记载了近20处,其中以潭柘寺、碧云寺水泉院、卧佛寺和龙华寺为胜。如潭柘寺,“亦以山名寺,周围多修竹”,“冬夏常青,悦人心目,不减江南之趣”(明末《明一统名胜志》)。康熙和乾隆游寺所题赐榜和书联中均提及竹子,如“松竹清泉”、“暗水流花径,清风丽竹林”。又如碧云寺水泉院“前临荷沼,沼南修竹成林,疏疏潇碧,泉由竹间流出。岩下琢宝为屋,正对竹林”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对卧佛寺竹景的描述更为生动:“观音石阁,其南岸皆竹,竹皆溪周而石倚之,燕放难竹,至此林林亩亩,竹丈始枝,笋丈犹箨,竹粉生于节,笋梢出于林,根鞭出于篱,孙大于母”。
历代名园中以竹为题材的数不胜数,造园家使竹子的诗情画意与造园的意境相互渗透融合,创造了“竹里通幽”、“移竹当窗”、“粉墙竹影”、“竹坞寻幽”、“竹石小品”等园林佳景,给欣赏者带来了美的享受。在造园典籍《群芳谱》、《闲情偶寄》和《园冶》中,对竹子的审美价值与用竹造景都有精辟论述。 |